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科创检察-工作动态
 
市检察院发布《2022年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
 
来源:办公室    日期:2023年04月28日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

检察机关是科技创新法治保障中的关键一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近日发布中英双语版《2022年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分析2022年本市检察机关办理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研究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立足检察职能,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对策建议,为上海打造制度完备、体系健全、环境优越、水平领先的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检察保障。

全市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基本情况

总体情况

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790件1713人。其中,受理审查逮捕案件174件331人,受理审查起诉案件616件1382人。

案件量占比发生变化

与2021年相比,侵犯商标权类案件数占全部案件数比例下降约3.2%,而侵犯著作权类、侵犯商业秘密类案件数占比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促进对民事诉讼中犯罪线索的挖掘、相关核心技术企业权利人维权报案意识的加强等。

犯罪模式以共同犯罪为主,单位犯罪明显减少

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504件994人中,共同犯罪788人,占总人数的79.3%。认定单位犯罪并提起公诉的案件为12件,同比减少36.8%。

认罪认罚从宽保持较高适用率,促进追赃挽损工作稳步开展

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共计595件1135人,适用率分别为93.3%、91.3%。检察机关充分运用特邀检察官助理、专家咨询等机制,强化合理赔偿机制在开展认罪认罚从宽工作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推动当事双方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达成损失赔偿合意。

全流程法律监督成效显著,犯罪惩治能级有所提升

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移送案件线索8件。立案监督122件,同比上升6.1%。追捕9人,纠正漏捕后起诉18人,追诉漏犯57人,均被判有罪。提请抗诉案件2件。

2022年全市知识产权公诉案件生效判决485件1017人,其中,判处三年以下(包括三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单处罚金的人员占比88.8%;在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人员中,最高刑期为有期徒刑六年二个月;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案件数量占比98.2%,平均罚金数额28.76万元,同比上升11.3%,罚金最高额达1600万元。对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4名被告人依法适用禁止令,检察机关督促被告人在缓刑期间返还相关专利权利,避免其利用专利从事相同行业从而二次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

案件特点

侵权行为高度依赖技术工具,网络化、隐蔽性凸显

出现将作品制作成BT种子链接进行上传发布、故意避开医疗软件技术保护措施等新型著作权类案件。侵犯商标类犯罪出现使用特殊技术设备在原装包装上打出肉眼不易识别的小洞,实施“旧瓶装新酒”行为的案件。

案发领域覆盖前沿科技和高端产业

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持续向先导产业、重点产业、新兴行业拓展。假冒知名医疗美容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注册商标的侵犯商标权类案件逐渐增多。侵犯商业秘密类案件蔓延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诸多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多种行为交叉竞合,社会危害性叠加

行为人作案方式多样,手段纷繁复杂,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能触犯多个罪名。食药品领域侵犯商标权类案件高发频发,2022年本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此类案件62件130人,不仅包括酒类、零食、调料等多种食品类型,还出现奶粉、祛疤药品等特殊商品类型。同时,侵犯著作权犯罪与侵犯商标权犯罪、非法经营罪、计算机类犯罪等竞合,以及涉及数据信息的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与侵犯著作权犯罪、计算机类犯罪竞合等情形时有发生。

趋向跨区域、规模化经营,犯罪金额高,查处难度大

共同犯罪行为人之间分工明确,经营规模大,犯罪金额高,社会危害性大。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上下游产业链分散各地,各环节深度隐蔽,跨区域特性显著。

各类知识产权犯罪特点分析

侵犯商标权犯罪

新业态新类型侵犯商标犯罪持续增加

一是医疗美容行业领域侵权犯罪新发,导致相关产品服务存在安全质量隐患,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2022年上海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医疗美容行业领域注册商标的审查起诉案件20件91人,涉及热玛吉、宙斯等知名医美品牌。二是网络直播售假现象日益突出,呈现产业链成熟、直播引流扩散效应倍增的特点,对商标权利人权益的损害更为严重。三是侵权犯罪活动进一步向科教文化行业领域延伸,产生以知名高校校名注册商标为犯罪对象的新型案件。

非法商标性使用突破传统物理载体贴附方式

随着电子产品的技术、功能等不断更新升级,行为人非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侵权手段也愈加隐蔽,不再局限于商品表面、商品外包装或者产品宣传物料等传统有形载体,而是利用技术手段,以电子显示的方式使用他人注册商标,如在手机主板内灌注软件,开机后输入特定指令进行系统切换后在手机屏幕上显示相应注册商标标识,导致消费者混淆产品来源。

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案件批量出现

为实现混淆消费者、提高商品销量、攫取更多利润的目的,假冒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的侵权案件近年来数量明显上升,不仅损害了品牌价值,还直接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侵犯著作权犯罪

文创产业成为侵权高发领域

侵犯文创产业作品著作权案件占据2022年案件主体,既包括实体作品,如玩具、图书等,也包括影视作品、游戏软件等无实物载体作品。其中,盗印“剧本杀”剧本以及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或者在线存储服务等方式侵犯音乐著作权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黑灰产业链条持续扩张,内外勾结型犯罪多发

互联网迭代升级促使侵权犯罪链条持续扩张,如通过购买他人非法窃取的网络游戏源代码、非法架设服务器向客户传输盗版网络游戏软件程序的行为在一个地区内形成平台构建、软件销售、广告推广等全覆盖产业化链条。不少案件反映出以内外勾结形式实施犯罪的特征。此类案件往往作案方式更为隐蔽,社会危害性更大。

网络游戏保护路径多元,正版盗版混同销售带来认定难题

在网络游戏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检察机关一般通过鉴定审查侵权网络游戏与正版网络游戏的源代码实质性相似度,或者研判两款游戏主要事件过程、游戏地图名称、主要视频画面等是否一致,来确定不同类型作品的保护路径。此外,实践中出现侵权软件与正版软件通过商品载体一同流入市场的情形,以含有侵权游戏的游戏机件数认定,相对客观地反映侵权作品流入市场对法益造成的实际侵害程度,更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

特殊商业信息进入保护范畴,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案件频现

语言认证考试试题、奶茶配方等非传统类商业信息也因具有现实的商业价值并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而受到刑法保护。在国际创新能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商业秘密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布局发展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因侵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等产业重点企业合法权益牵连出的商业秘密案件及线索逐渐增多。

案发以权利人报案为主,专利返还成为权利人挽回损失的重要途径

商业秘密一般由权利人单独掌握并自行保管,一旦发生泄露或者失窃情况,权利人往往是第一发现人。不少案件存在因涉案商业秘密被侵权人申请专利而导致权利人竞争优势持续丧失的难题。对此,检察机关通过核查认定行为人系以非法占据商业秘密的财产权益为目的申请专利,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专利返还的约定,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实施“违约型”侵权者以高管为主,“不正当手段”仍集中于盗窃物理载体

半数以上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系由权利人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研发人员群体实施的“违约型”侵权。“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案仍以采用盗窃商业秘密物理载体的方式为主,如窃取主管的电脑主机箱、拆解硬盘、窃取包含商业秘密的电子文件载体等。

2022年上海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工作成效

上海检察机关深化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意见》,抓住服务保障、贯彻落实《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规划这条主线,统筹好知识产权刑事、民事和行政检察等职能,积极融入大保护格局。6个单位、3名个人获评国家版权局2022年度有功单位及有功个人,13起案件入选最高检、本市典型案例。

多措并举服务中心工作战略大局

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依托设立在新片区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检察服务基地,围绕商业秘密、合规机制建设等企业关心焦点,定期提供知识产权巡回课堂、专项法律咨询等检察产品。服务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以“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同举办首届虹桥检察论坛,与管委会签署关于推进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战略的合作备忘录,设立虹桥商务区知识产权检察服务基地。保障第五届进博会举行,青浦区检察院会同青浦区法院、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发布知识产权保障进博12条工作举措,在国家会展中心联合设立“青浦区服务保障进博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中心”。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检察职能全面履行

持续健全办案组织,三级院均成立了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或者专业化办案组织。浦东、静安、崇明等基层检察院探索知识产权检察职能“四合一”融合履行。完善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机制,逐步推开“一案四查”工作机制,在办理知识产权案件过程中一体化解决刑事责任追究、行政违法处置、民事责任承担问题。落实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权利人实质性参与诉讼工作机制,在疫情期间及时通过“云连线”“e办案”视频告知被侵害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释明协助取证等维权事宜。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落实本市九部门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工作意见,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向移送商标侵权不起诉案件,同时联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研究出台市场监管领域行刑衔接工作意见。

立足办案落实全面综合司法保护

强化重点领域、重大案件办理质效,办理了六部委督办的一批重大案件,有力打击公司化、网络化、规模化的新领域知识产权团伙犯罪。推动新业态类案法律适用标准统一,加强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假冒热玛吉医美产品系列案的定罪路径研究,准确界定该系列案中假冒服务与假冒商品的不同认定标准,为类案处理提供依据。拓宽民事、行政监督渠道,探索建立知产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交叉监督机制,跨类发掘监督线索,全年受理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8件,提出检察建议8件,法院采纳率100%。浦东新区检察院对一起“南汇8424西瓜”商标侵权纠纷支持起诉,系本市首例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支持起诉案件。开展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出台专项监督工作实施方案,闵行区检察院与法院会签全国首个《关于加强惩治涉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工作合作备忘录》,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协同保护。

关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综合治理

深化地理标志保护专项工作,围绕“练塘茭白”“奉贤黄桃”等上海本土地理标志开展日常跟踪,及时向农户提示潜在侵权风险。持续维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通过“上海市检察机关服务创新知识产权巡回课堂”,为全市各个重要功能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授课、日常法律咨询等检察服务,走进集成电路等引领产业相关核心技术企业开展商业秘密保护交流。推进专业化法治宣传。连续7年向社会发布年度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及典型案例,并在“上海检察”公众号“知产办公室”专栏累计推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相关内容,在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公诉现场》栏目对利用车载U盘、网盘侵犯音乐作品著作权案,假冒“热玛吉”注册商标案等典型案件开展庭审直播。

加速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

持续夯实检校合作,与华东政法大学会签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和司法实践专项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第二届知识产权实务论坛,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组织知识产权宣传周线上讲座。坚持深化与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交流协作,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联合举办圆桌论坛,参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商业秘密保护的路径选择”研讨会,与技术行业组织、科研专家深入交流。

对策建议

以综合一体保护为目标,统筹实施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将检察工作触角向知识产权全链条的创新前端延伸,并将检察履职渗透知识产权整个生命周期和与之相关的所有主体及活动。强化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提前介入机制,进一步健全落实“双向移送”机制,持续完善典型案例年度发布制度。积极推动以公益诉讼、支持民事行政诉讼等方式减少权利主体的维权成本,促成当事人以经济赔偿、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多种形式实现损失填补与权利救济。

以拓展履职空间为重心,构建高质量知识产权检察发展路径

构建权利主体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以民事补偿性赔偿和惩罚性赔偿实现双重救济的路径。在涉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主动启动以检察机关为诉讼主体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持续强化落实知识产权企业合规制度,引导建立覆盖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以及包含主要知识产权类型的知识产权合规体系。持续深入推进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坚决惩治和防范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灰色“产业链”。

以衔接协同融合为原则,更深层次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和治理大格局

扩大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衔接路径。加快完善知识产权金融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畅通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定期为科创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金融法律风险防范和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增强创新主体自我保护能力。创新融入知识产权综合治理全流程,完善层级化全覆盖的检察服务系统集成,依托法律服务点融入到本市知识产权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建设格局中,综合运用支持起诉、检察建议、磋商、听证等法律监督手段方式,推动平台更好发挥受理、分流、参与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