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院知产办检察官助理介绍了商业秘密的基本概念、本市相关刑事案件案发情况、典型案例、法律保护建议等四个方面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9年对“商业秘密”的定义作了修订: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此,商业秘密具有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的特征。企业应依据上述定义科学判断所掌握的商业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商业秘密罪进行了修正,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结合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成功起诉的两起侵犯商业秘密典型案件,检察官助理提供了企业应对侵权收集固定证据的“五要件”: 确定泄露秘密的嫌疑对象; 明确被泄露秘密的秘点; 寻求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收集固定企业针对该秘点所实施保密措施的相关材料; 估算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授课着重比较了商业秘密民事维权和刑事报案救济路径。民事途径具有证据标准相对较低、诉讼进程可控、可以及时和解等优势,但也存在时间成本高、难以及时制止侵权行为并获得赔偿、自行取证难度较高等现实困难。刑事途径可高效制止侵权、获得赔偿,有力惩治违法犯罪、司法机关取证相对容易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因证据标准较高而难以成案,刑事诉讼进程相对不可控等风险。 活动渐入尾声,检察干警们现场介绍并发放了市检察院制作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与会企业代表还就目前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难题积极与干警们交流互动。
|